今年是中国拆船行业“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拆船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日前,中国拆船协会发布了《拆船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国拆船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拆船协会会长谢德华在接受《船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拆船行业要贯彻落实《“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抓住国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机遇,继续以“规范发展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为宗旨,以发展循环经济,重塑并建立优化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链,推动产业延伸与产业文化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废旧船舶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制造为目标,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和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突变 遭遇冰火两重天
拆船业是我国船舶全产业链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资源环保型产业特征,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十三五”末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禁止进口废船政策实施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船舶拆解量逐渐位居全球五大拆船国之末,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已不足5%。
如果以《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开始执行为分界线,“十三五”期间,中国拆船行业遭遇了“冰火两重天”。2009年至2017年,中国拆船行业在世界拆船行业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从未低于13%,其中,在2009年更是达到了占据世界市场份额32%的高峰。
2018年12月31日,《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开始执行,该公告明确将废船列入禁止进口目录。之后,随着受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审批量大幅减少和航运市场逐步复苏,中国拆船协会会员企业拆解国内外废船数量大幅减少,2018年、2019年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分别降低到了4%和3%。“十三五”期间,中国拆船协会会员企业拆解国内外废船855艘,318.59万轻吨,拆解轻吨量同比减少70.39%;仅完成“十三五”规划拆解量目标的63.72%;废船成交贸易额约为46亿元。
即便如此,中国拆船业也为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估算,“十三五”期间,中国拆船业回收利用废船可再生资源共可节约325万吨精矿粉,减少850万吨原生铁矿石开采,节约100万吨标煤和550万吨水耗,减少3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还完成各类废旧船舶中大量船用氟利昂等制冷剂和哈龙灭火剂的有效回收与循环利用。
同时,面对国家政策调整、环保督查、市场变化和疫情防控的情形,中国拆船协会积极组织调研活动,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拆船协会先后参与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规的修订;多次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反映解决各类船舶回收拆解管理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积极参加“废钢循环高效利用”等调研活动;组织召开行业发展座谈研讨会,研究事关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并形成多个专题建议报告;还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等联合编制印发《中国拆船协会拆解废船买卖标准合同》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拆船协会还积极强化行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标准规范编制、科普培训与行业宣传,完成了国家标准《绿色拆船通用规范》(GB/T 36661-2018)编制工作,并参与完成有关拆船专业和相关国家标准编制和修订;先后涉及百余家会员企业累计有超20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并取得岗位或培训证书,还组织开展拆船科普活动及行业宣传工作。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中国拆船协会积极探讨中国拆船“走出去”的可行性,与国际组织或相关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并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促进《香港公约》中国批约进程。
攻坚克难 直面行业变革期
“十四五”是中国拆船业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转型发展,中国拆船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谢德华表示,由于目前中国拆船业未能纳入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拆船业的科学规划与布局等管理模式依然没有形成。废船交易市场和拆解市场发展不规范的情况,影响了拆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和稳定性,这种情况在国家禁止进口废船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谢德华认为,在国家实施禁止进口废船政策后,中国拆船协会的部分会员企业因种种原因退出了拆船市场,环评拆解总能力也减少了20%,这一方面反映其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相关市场变化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如何筑建规范的国内废船市场,重建国内废船供应链体系,形成国内循环链,已成为各拆船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
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废船市场并非无船可拆,现实情况反而是具备拆船资质的正规拆船企业在废船交易不规范、非法拆解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其环评拆解能力无法得到释放。比如,今年前10个月,国内某地区废船拆解量是过去两年拆解量的总和,而该地区的正规拆船企业拆船数量占比极小。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内正规拆船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拆船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好行业建设、标准建设、文化建设、自身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但仅靠行业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拆船业的发展历程已表明,只有在强化政府部门对拆船业规范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来规划行业布局与发展。
谢德华表示,依靠法规法律与技术标准规范,确立拆船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并实施有效引导与监管体制,才能建立起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形成稳定的拆船产业循环链和供应链体系,以及统一的市场体系、管理体系。目前,中国拆船协会针对当前非法拆解报废船舶泛滥问题,将逐步建立非法交易与拆解活动举报机制,为行业企业正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拆船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拆船行业的健康发展。相比之下,我国汽车拆解、电子废弃物管理等行业已建立了相关制度,并对这些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拆船协会正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呼吁建立健全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尽早出台《报废船舶回收管理办法》。
谢德华还表示,我国应加快推动建立船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船舶产业的“谁生产(使用)谁回收”机制,体现负责任的大国意识,把中国出口船舶和中资企业悬挂方便旗船舶的回收拆解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形成造船、运营、报废过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社会责任体系,真正实现“国船国拆”。
抓住机遇 勇担新时代大任
《拆船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尽管没有提出具体量化指标,但提出“四个建设”旨在促进行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启动社团标准建设,坚守绿色发展初心,强身固体,积极纳入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是今后拆船业发展和企业进步的工作重心。
谢德华认为,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国内船舶与海工装备拆解必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十四五”期间,拆船业要抓住国家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要求的机遇,进一步建立、完善、优化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链,以施行拆船企业准入为切入点,配合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整治,逐步改变国内废船回收管理条块分割局面,推动废船流向、拆解、废物处理统一监管制度的确立,促进船舶回收拆解与循环利用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再制造产业将是中国拆船协会“十四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对废船拆解的旧材料、机电设备和零部件的深加工、再利用和再制造等研究仍有很大探索空间。目前,中国拆船协会正与相关机构就开展船用主机、辅机、船用锅炉等的再制造开展研究工作,增加拆船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展行业发展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空间。
坚持绿色拆船毫不动摇,这是中国拆船行业发展的“名片”,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拆船业的承诺。近年来,我国拆船业一直坚持推进开展绿色拆船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并出台了《绿色拆船通用规范》国家标准。目前看,国内正规拆船企业的硬件设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但还要进一步强化“软条件”,特别要加强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以及绿色拆船典型案例的交流,推动企业管理上台阶,不断提升中国拆船业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
中国拆船业团体标准化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目前《中国拆船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已核准执行,接下来,中国拆船协会将通过拆船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建设,让社会正确认识拆船业资源环保产业的特征,并开展拆船工艺、工法等基础性技术性标准的编制工作,依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拆船行业的绿色规范发展。
在国家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战略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给中国拆船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的资料显示,2020年全国废钢铁消耗总量2.326亿吨,总计减少碳排放3.72亿吨,使用废钢铁炼钢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对实现“双碳”目标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就存在大量废钢需求,拆船业则是优质废钢的重要来源。
谢德华表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拆船业需从自身抓起,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增强企业管理的软实力、安全环保的执行力、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